- 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6:59 点击次数:64
▲ 点击上方“破局邦”关注我
这是我日更的第652/700天小号分享做自媒体的干货,欢迎关注
最近有个朋友问我,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有钱人的快乐?
我说,有钱人的快乐你根本想象不到,但有钱人的痛苦你更想象不到。
比如,你以为他们每天在私人飞机上喝拉菲,实际上他们可能在马桶上刷DeepSeek的最新财富报告,边刷边骂:“这届韭菜怎么越来越难割了?”
当然,这是玩笑。
但根据DeepSeek的调研,高净值人群(指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的群体)最近确实在偷偷摸摸地“断舍离”,而且断的全是普通人眼里的“标配”。
比如,你以为他们还在疯狂扫货爱马仕?
错了,他们现在连鳄鱼皮都不想摸了。
你以为他们还在北上广囤豪宅?
错了,他们连看房软件都卸载了。
你以为他们还在混顶级会所?
错了,人家现在连高尔夫球杆都挂闲鱼了。
不是他们突然悟了,而是时代变了。
当普通人还在研究怎么“向上社交”时,有钱人早就开始研究怎么“向下兼容”了。
01
第一样被放弃的东西:传统奢侈品消费
先问个问题:你知道现在二手市场最滞销的是什么吗?
不是过季的Gucci,也不是撞款的LV,而是全新未拆封的劳力士绿水鬼。
为什么?
因为有钱人突然发现,戴个绿水鬼出门,还没开口就被当成微商头子。
更惨的是,现在连微商都不戴绿水鬼了,人家改戴Apple Watch Ultra测血氧了。
奢侈品最大的尴尬,不是贵,而是它不“贵”了。
十年前,你开保时捷911,路人会说“哇,有钱人”。
现在你开保时捷911,路人会说“哇,租车公司的”。
更离谱的是,连奢侈品自己都开始摆烂。
某意大利顶奢品牌去年推出的限量款包包,长得和拼多多9.9包邮的帆布袋一模一样,唯一的区别是内衬缝了块真皮,价格直接加四个零。
图片
消费者不是傻子,你可以侮辱我的品味,但不能侮辱我的智商。
所以高净值人群现在玩的是“反向凡尔赛”——
穿优衣库基础款,但悄悄把袖口换成苏绣大师手工缝制的;
开特斯拉Model 3,但车机系统是马斯克亲自调试过的测试版;
喝便利店咖啡,但咖啡豆是埃塞俄比亚某个火山口边上种的,每年产量只够装10个保温杯。
真正的奢侈,早就从Logo转移到了“看不见的地方”。
DeepSeek的数据显示,2023年高净值人群在传统奢侈品上的支出同比下降37%,但在小众定制、非遗手工艺、可持续材料等领域的消费暴增218%。
有个做高定西装的朋友跟我吐槽:
“以前客户非要我在内衬绣名字缩写,现在客户非要我在扣眼里嵌一颗火星陨石碎片,说是要'能量共振’。”
你看,有钱人的痛苦就是这么朴实无华。
02
第二样被放弃的东西:单一资产投资
过去有钱人是怎么赚钱的?
三步走:买房,买房,还是买房。
但现在你问他们买房吗?
他们只会反问:“你是中介吧?”
不是房子不能买,而是游戏的规则彻底变了。
十年前,上海内环的房价是5万,你觉得贵;
现在内环房价15万,你发现租金收益率还不如余额宝。
更魔幻的是,某一线城市豪宅盘去年开盘,购房者需要先验资5000万,再摇号抽签,中签率比高考上清北还低。
结果你猜怎么着?
中签的人转手就把房号挂中介加价2000万,真正的房子连厕所都没看一眼。
房地产早就从“资产”变成了“筹码”,而高净值人群最擅长的就是见好就收。
那他们现在投什么?
三个字:玄学化。
不是寺庙里开光的那种玄学,而是“你看不懂但大受震撼”的赛道。
比如,某私募大佬去年清仓所有A股,All in了南极磷虾捕捞权,理由是“未来蛋白质短缺”;
某家族办公室把20%的资产配置到了太空殡葬,客户名单包括三位诺贝尔奖得主,墓碑设计图直接用了虫洞模型;
图片
最离谱的是,有人通过DeepSeek的AI模型,挖掘出“宠物临终关怀”赛道,专门给富豪的猫狗办告别仪式,一场收费50万,客户排队排到2026年。
当你还在研究K线图时,有钱人已经研究怎么用AI预测猫的寿命了。
当然,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野。
DeepSeek的报告指出,高净值人群的资产配置呈现“哑铃型”——
一头押注超长期、超高壁垒的硬科技(比如可控核聚变、脑机接口),另一头狂扫高流动性、低风险的另类资产(比如稀有威士忌、球星卡)。
中间的传统领域?
“那是给银行理财经理冲KPI用的。”
03
第三样被放弃的东西:传统社交圈层
如果你还以为有钱人的社交就是红酒雪茄高尔夫,那你可能活在《三十而已》的剧本里。
图片
现实是,某顶级商会今年的年度活动,地点选在了甘肃沙漠,内容是在72小时内用骆驼运矿泉水搭出金字塔,美其名曰“重塑企业家精神”。
更卷的是,某互联网大佬的生日宴,请柬上直接写:“禁聊商业模式,违者罚酒三杯并背诵《金刚经》第三章。”
为什么?
因为有钱人终于发现,传统的社交局本质上是个“信息垃圾场”——酒过三巡,不是吹自己买了哪支股票,就是吐槽老婆买了哪个包。
“有这时间不如去跳广场舞,起码能锻炼身体。”
所以现在高净值人群的社交,讲究的是“三无原则”:无title、无业务、无功利。
比如,有人组局去终南山找隐士学《周易》,学费按小时收,比长江商学院还贵;
有人包下整座海岛玩“生存挑战”,规则是谁先联系助理谁输,奖品是一罐自制椰子油;
最绝的是,某私募老板搞了个“沉默饭局”,全程不准说话,只能用手语交流,理由是“避免商业机密被录音”。
你看,有钱人不是不爱社交,只是不爱和你社交。
DeepSeek的数据还透露了一个关键趋势:高净值人群的社交半径正在从“资源导向”转向“兴趣导向”。
举个例子,某科技新贵的朋友圈里,风投经理的数量下降了60%,但潜水教练、非遗传承人、独立游戏开发者的数量翻了三倍。
用他自己的话说:“以前是为了生意交朋友,现在是为了朋友找生意。”
当普通人还在混圈子时,有钱人早就开始混“磁场”了。
04
最后说几句
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觉得高净值人群的“放弃”是一种降级。
但真相恰恰相反——
他们扔掉了明面上的“符号”,却攥紧了底层的“逻辑”。
奢侈品不买了,但更愿意为隐秘的稀缺性付费;
房产不囤了,但更擅长在混乱中捕捉新红利;
圈子不混了,但更在乎高频的价值观共振。
这种转变的本质,是财富管理从“外显”走向“内化”。
就像DeepSeek报告里那句扎心的总结:
“高净值人群的终极安全感,不再是拥有什么,而是能随时离开什么。”
图片
所以,如果你也想偷偷抄他们的作业,记住三个关键词:
隐形、弹性、冗余。
隐形,是把资源藏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;
弹性,是让资产配置能随时应对黑天鹅;
冗余,是在每一层链条上留足翻盘的底牌。
当然,如果你看完还是一头雾水,那我只能送你一句祝福:
“别看人家扔什么,先看看自己口袋里有什么。毕竟,扔东西的前提是,你得先有东西可扔。”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